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今天是: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信息
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作者:admin    来源:原创    发布日期:2014/4/28 14:28:05   点击次数:581

    3月29日下午3时整,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山东会堂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孙守刚主持,孙守刚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朱彦夫同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他那样,不断强化精神之“钙”,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要学习朱彦夫同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艰苦创业,不辱使命;要学习朱彦夫同志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像他那样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书写精彩人生。
 
  
附: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一
                                              您是我心中的明灯
各位首长,同志们:
    我叫朱向欣,是朱彦夫的女儿,现在是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我们一共姊妹6个,我在家排行老四。
  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咱们家更不能搞特殊!
  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大多是坐在炕上,油灯下用残臂抱着一本书看,再不就是和一帮叔叔大爷开会。开完会,母亲还会拿出家里舍不得吃的挂面招待大家。每天最熟悉的,就是一大早听到父亲带着假肢走路时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带着沉重的假肢,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领着村里人去干事。
  那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身体都这样了,还闲不住,就知道整天忙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来操持。
  父亲家教很严,总是要求我们生活上和最差的比,工作学习上和最好的比。
  记得我6岁那年,秋收的时候,奶奶带我去拔猪草,队里的蔡大婶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塞到我怀里。回到家,奶奶把玉米放到锅里刚要煮,父亲回来看到了,火冒三丈,说:“不行,快送回去!”我一听,捂住锅盖说:“这是蔡大婶给的,又不是我偷的!”奶奶也说,咱就违反一次章程,给孩子们解解馋吧。父亲的拐杖敲得当当响:“不行就是不行!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咱家搞了特殊,我这个书记怎么当!”我只好含着泪,把玉米送了回去。
  父亲铁面无私,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他的爱很深很深。
  小时候我们睡觉常蹬被子,母亲累了一天,晚上睡得很沉。常常是父亲半夜起来,自己小心地装上假肢,用嘴衔着油灯,一步一步挪到我们床前,帮我们塞好被子,再一步步挪回自己床上。有一次我发高烧,夜里迷迷糊糊听见了那熟悉的“嘎吱嘎吱”声,接着,一只软软的残臂轻轻抚摸我的额头。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那只温暖的“手”。
  很多人都以为,父亲当村书记,又有伤残金,家里一定过得不错。其实,我们家里人口多,父亲经常把自己的残疾金拿去接济比我们穷的人,日子过得也很紧巴。村里谁家吃不上饭,父亲就让母亲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了病,他就拿出伤残金;村里架电买材料,他又把压箱底的积蓄拿了出来。
  儿女婚嫁是终身大事,很多受过父亲接济的乡亲想借这个机会,来还人情,但父亲从没有借我们的婚事来收礼,也没有摆过宴席。可村里其他人家的红白喜事,父亲却从没落下过表示心意。大姐出嫁时,连件新衣服都没有,委屈地掉了泪。邻居张大娘看不下去,拄着拐杖过来,一边数落父亲,一边将两块钱塞到母亲手里。到了晚上,父亲硬是让母亲把礼钱退了回去。母亲和父亲商量,把垫到村里的钱取回点来,父亲说:“村里打井到了紧要关头,更需要钱啊!咱闺女结婚的钱,以后再补上吧。”
  1996年,父亲千辛万苦写的《极限人生》出版了,当天晚上,他把我们姊妹六个叫来,郑重地送给我们一人一本。灯光下,他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特地跟我们几个闺女说:“当年,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给你们补上的嫁妆!”
  捧着这本书,我才感受到了这沉甸甸的分量,才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的良苦用心。
  父亲和母亲的爱已经深深地融为一体,他们其实是一个人。
  父亲干工作风风火火,性子很急,在家还经常发脾气,但母亲总是迁就他。就算父亲摔饭碗、掀桌子,母亲也没抱怨过。我们为母亲打抱不平,她还袒护说:“你爹身体都这样了,身上、头上还有弹片,一到阴天下雨,身上就难受,发点脾气也正常。”
  母亲就是这样,处处维护着父亲。其实,在我们子女的眼中,父亲就是母亲,母亲就是父亲,他们俩是一个人!
  1955年,母亲21岁,当县民政局长的姑父把她介绍给了父亲。母亲当年身材好,长得也好看。我问过母亲,你一个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姑娘,为什么愿意嫁给父亲?母亲说:“想到要和一个没有手脚的人过一辈子,起初是不情愿的。后来想,他是功臣,是为国家没了手和脚,我要是不跟着他、伺候他,他就掉地上了。生活在一起,了解他的经历后,就逐渐敬重起这个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男人!“听了这番话,我体谅母亲,也逐渐理解了父亲。
    父亲是重残军人,他一天都离不开母亲。对父亲来说,母亲就是他的手和脚,就是他的“拐杖”。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母亲结婚55年,只回过5趟娘家。
  母亲的腰不好,搬不了重东西,有时父亲来不及上厕所,母亲就先喝上两大口白酒,趁着酒劲儿对腰伤的麻醉作用,背起父亲就往厕所跑。在母亲生我的头一天,她还拖着沉重的身子,把水缸挑满,把衣服洗完,摊下一大摞煎饼,产后第二天,就下地干活。
  2010年,母亲得了肺癌。去世前一天,我用轮椅推着父亲去医院看她,母亲说话都含糊不清了,还嘱咐他:“你别累着,快回去吧。”父亲只是看着母亲,用残臂摩挲着母亲的双手。母亲去世当天,父亲一下昏厥过去,醒来一天都不吃不喝。父亲是个硬汉子,在修大寨田滚下山沟的时候,在双腿被假肢磨得皮开肉绽的时候,在文革中被批斗的时候,他都没掉过一滴眼泪。出殡那天,父亲再也控制不住,他失声痛哭!他像我们儿女一样为母亲披麻戴孝,大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他要用山村传统的方式给母亲送行,回报母亲对他一生一世的付出!
  娘,九泉之下,您听到了吗?您看到了吗?父亲和女儿都想您呀!
  父母的为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用心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在父亲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姊妹六人也都与人为善、自食其力,家庭和睦,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为社会做着贡献。师范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虽然今年已经46岁了,但我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主动申请到偏远小学支教。
  我们姊妹六个各有一个孩子,也都很有出息,有五个都考上大学,其中一个博士、两个硕士,最小的还在读初中,也很优秀。
  1996年,父亲外出作报告的时候,突发脑梗塞,落下严重的偏瘫,坐上了轮椅。县里虽然为他请了一位护理人员白天照顾他,但我们姊妹六个都愿意过去陪伴他。因为我们需要父亲,我们更愿意跟父亲多呆在一起。
  小时候,为了和您能多呆一会,我们给您藏过双拐,藏过假肢,写书的时候,给您藏过钢笔。现在,我们已经把您深深地藏在心里。父亲,您就是我们心中的那盏明灯。
  我女儿现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她在博客里这样写道:“外公的故事好像离我们很远,但他的精神点燃了我的青春!”

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材料之二
                                         精神高地的坚守者
各位首长,同志们:
    我叫于涛,是淄博市委讲师团副团长。18年前,我采访过朱彦夫,并有幸成为朱彦夫事迹报告人。18年来,常有人问我,朱彦夫还好吗?今天,我高兴地告诉大家,朱彦夫现在很好,他活得很顽强,活得很阳光,活得很精彩。
    朱彦夫说:“与其腐烂,不如燃烧!”
    我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院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说,我16岁入党,是党培养、教育了我。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回乡后,看到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还有出去要饭的,我哪能袖手旁观?带领大伙过好日子,困难肯定不少,但再难,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25年,朱彦夫为村里办的事数不清,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为村里“跑”电的事。这一“跑”,就是7年时间。
    山里太需要电了。那是文革时期,朱彦夫去找上级,上级说,现在什么都缺,你要架电,除非自筹材料。朱彦夫的倔劲儿又上来了,他下决心自己去“化缘”。他拿着长长的清单,四处奔走。有时是专门出去跑,有时是利用作报告的机会打探消息,有时是打听到哪里有需要的材料,慕名而跑。平时在村里,朱彦夫的假肢每两小时就要卸一次,时间一长,断腿就又痛又麻。可出门在外就顾不上了,一次要捆10多个小时,还要上下车、爬楼梯,腿磨破了、化脓了,他咬牙挺住。稍不小心磕到、绊到,从楼梯上滚下来,新伤接着旧伤,他硬撑着爬起来,继续“跑”。
    一年夏天,朱彦夫到博山采购。第二天,下起了瓢泼大雨,道路被冲毁了,他只好搭了一辆驴车回村。一百多里的山路,上坡下坡,他不知摔下来多少回,一身伤,一身泥。走到沂源地界,当赶车人得知他是为了村里架电遭罪时,感动地说:“大兄弟,你这是舍了命地为百姓啊。就冲这一点,我也要把你送到家门口。”
    曾经有人问我,朱彦夫的事迹主要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精神是不是过时了?我说,朱彦夫的精神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因为,他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的精神具有穿透力,它能穿越时空,跨越年龄,放射出持久夺目的光芒。(热烈掌声)
    他说过,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与其腐烂,不如燃烧!(热烈掌声)
    朱彦夫说:“为了战友的嘱托,我要说、我要写!”
    1996年11月1日下午,朱彦夫在临淄作报告。没想到,他突发脑梗塞晕倒在现场;更没想到,那竟是他44年间,作的上千场报告中的最后一场。
    那年,他,63岁;我,33岁。作为见证人,回想当时的情景,直到今天,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
    我知道,为了作报告时不上厕所,朱彦夫不敢喝水,每一次都讲得口干舌燥,头昏眼花。讲到沉痛处,他和听众一起落泪;讲到激昂处,他恨不得和听众一起呼喊。
    我知道,每作一场报告,朱彦夫就像又到死神门口挣扎一回,就像又和战友生离死别一次,回到家就像大病一场。可为了战友的嘱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曾经的苦难与辉煌,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美好,朱彦夫觉得,值!
    作报告,直观、亲切但有局限,朱彦夫又做出一个抉择,他要把战友们的事迹写成书。
    为了写书,朱彦夫翻烂了四本字典。他用残臂翻页,有时干脆把脸贴在字典上,用舌头一页一页地舔……
    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写字,每天只能写十几个或几十个字,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弄得字迹模糊。后来,他用残臂夹笔,每天能写上百个字,甚至五、六百字。儿女们劝他口述,但他坚持自己写,他早已把写作当成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一种方式。
    整整7年,2500多个日日夜夜,一天学没上过的朱彦夫,用掉半吨稿纸,先后七易其稿,终于写成了33万字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他,竟然从一名战士、一个重残人,变成了文化人、变成了作家!
    拿到新书的当天,朱彦夫把自己关在屋里,轻轻打开书的扉页,在上面恭恭敬敬写满了牺牲战友的名字,然后,颤抖着划着火柴,将书点燃。他的思绪又回到血肉横飞的朝鲜战场,他的耳边又响起指导员的临终嘱托:“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或许不算什么,但你要想法把它写下来,传给今人后代,我们就死而无憾了……”朱彦夫哽咽着说:“指导员,你交给的任务,朱彦夫完成了,你和战友们,安息吧……”
    革命历史,传承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基因。它既是“定位仪”,也是“平面镜”,更是“教科书”。朱彦夫始终以战士的姿态,理直气壮地讲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写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歌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像坚守250高地一样,坚守着这片精神高地!(热烈掌声)
    朱彦夫说:“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
    在朱彦夫看来,起初,自己走几步不倒,就是一种幸福;在村支书岗位上,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七年,写成《极限人生》,奉献给社会,更是一种幸福。
    从1996年患脑梗塞至今,朱彦夫半身不遂,右侧身体失去了知觉,甚至连穿假肢行走的“权利”都没有了。清醒后他交待儿子,在自家的天花板上,安了一只带铁链的吊环,他用那只还能活动的左臂,每天牵引锻炼上百次。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每天甩臂扩胸两个小时以上。他不能失去行动的能力,不能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数”。
    3年前,朱彦夫又因心肌梗塞,心脏放了5个支架,但他依然惦记着张家泉村的发展。他把从电视上、报刊上看到的致富信息,记在小纸条上,每当村里有人来,就送给他们。
    朱彦夫是个发光源,释放的是正能量,每个走近他的人,都会被他的乐观所感染。可以说,朱彦夫的幸福,还来源于他革命的乐观主义。比如,他常拿自己开玩笑。身上的伤疤每到阴天下雨就疼,他说,自己是“天气预报”;假腿走在泥水里,他说,“这就是优越性,零上100度不觉得烫,零下100度不冻得慌!”
    朱彦夫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他曾多次对我讲:“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
    朱彦夫身上没有暮气,没有怨气,没有骄气,有的是,感天动地的浩然正气!他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他是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
    最后,我想说的是,朱彦夫同志已经81岁高龄了,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不能来到报告会现场,但他一直惦念着部队和战友们,对大家充满敬意,今天,他有几句心里话要说给首长和同志们听。请看视频。谢谢首长和同志们。
    平凡的岗位  伟大的人生
                                      朱彦夫事迹报告会有感
     3月29日下午,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民政部在山东会堂组织的朱彦夫事迹报告会,5名宣讲团成员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生动地讲述了朱彦夫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一个个感人的事例和一张张生动照片,呈现了一名重度残疾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成就,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塑造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公仆形象。
    他是一位英雄。14岁参军,16岁入党,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历经枪林弹雨的洗刷百战不死、屡立战功。1950年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这场恶战他身负重伤仍死守阵地,失去四肢和左眼,经历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
    他是一名党员不跟组织讲条件。1956年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负担,他拒绝了荣军疗养院的多次挽留,告别生死与共的战友毅然回到沂源老家。25年里,他践行党的宗旨,舍小家建大家,心系群众,干为群众,拖着残躯办夜校、打机井、修梯田、种果树……贫穷的小山村在他手中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他是一位文人从小不识字,没上过一天学,硬是靠着用嘴翻字典,用残臂书写,历时7年,创作出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啊…….。
    他的身上有讲不完的故事,他的头上顶着数不清的光环,他肩上扛着无尽的荣誉,但他从不自傲,更不自满,他有着不懈的追求…….。
    朱彦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基层党支部书记,他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全村百姓过上幸福生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常说:“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朱彦夫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他缺手缺脚,却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是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他的写照,是一种信念的追求、信仰的召唤、精神的力量,是一种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一种报答党恩服务群众真谛体现,是以身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现实实例,是当代共产党员学习的光辉典范。
    我深感到朱彦夫事迹报告会,是一堂生动的、感人的、催人泪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他的坚定的信仰、感人事迹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对人们心灵的一次洗礼、是对党员干部思想的历练,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和激励。我认为:朱彦夫同志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像一座钢铁铸成的人生价值丰碑,也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性航灯。同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支部书记,与革命老前辈朱彦夫相比相差甚远甚远,他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整个报告会我认真聆听深受震撼,决心要以这次报告会为契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进程中,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履职尽责,认真学习践行党的理论,坚定“三个自信”,自觉践行朱彦夫精神,竭尽全力为职工服好务,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入党时的誓言,做一名党的好干部、好党员、职工的贴心人。同时利用三会一课的课堂将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教育每一位党员干部,号召大家学习他坚定党的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党性品质,学习他心系群众、干为群众、造福群众的为民情怀,学习他咬定目标、永不放弃、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学习他乐观人生、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像朱彦夫那样不怕困难、永不放弃、不讲得失、奉献为荣,做人上要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做事上要扎扎实实、落地有声,做学问永无止境、精益求精,将自己的技能和热血奉献于责任、奉献于社会、报答于人民。

版权所有 济南岩土工程公司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59号 电话:0531-58571596 0531-58571597  
传真: 0531-86959374 86569519   邮箱:jnyt002@163.com 邮编:250013 鲁ICP备13008815号-1 技术支持:锐步科技